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制订政策引导肥料施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发布时间:2020-01-27

      对于减少化肥使用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实际解决中难免会流于空谈,难以奏效。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提出提案,建议国家从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放大招。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工作者,邓立佳笑称自己履行委员职责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继在去年的省政协全会上提出实行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的提案之后,今年参会,他将提案关注的目光投向农业化肥使用,建议制订政策引导肥料施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不可懈怠的责任。近10年来,湖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中,稻谷产量全国居一,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三,烟叶产量全国第四,茶叶产量全国第五,蔬菜、棉花产量全国第六。化肥因其肥效快,施用简单,对农作物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被农民广泛使用,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已经成为问题。根据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调查显示,我省化肥实物用量达754.2万吨,折纯量为252.87万吨,亩均施用化肥量偏高。由于我省农业还处于欠发达水平,化肥利用率长期低位徘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区氮、钾肥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

      邓立佳说,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与水变黑、天变灰这样肉眼可见的污染相比,有着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剧土壤酸化,与上世纪80年代比较,我省耕地土壤平均pH值由6.5下降到6.0,平均下降0.5个pH值单位,土壤酸化又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金属离子活性的增强,易导致农作物重金属超标;二是破坏耕地土壤结构,由于有机肥与无机肥之间、氮磷钾肥之间的施用比例长期失衡,导致土壤板结,严重的会丧失农业种植价值;三是加剧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超标、农村黑臭水体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种植业总氮、总磷排放分别占农业源氮、磷排放总量的43.0%和22.5%,其中肥料的流失是种植业氮磷排放主要原因。

      “过去有句老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邓立佳说,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农业生产经验总结,采用农家肥为作物提供养分,获取粮食丰收。改革开放前,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一家一户都有粪桶,收集人、畜粪尿,房前屋后都有专门堆沤剩菜剩饭等有机废弃物的土坑,将大家通常认为的“废物”和“垃圾”制作成农家肥;大多数农田一年还会种上一季绿肥作物,通过多种方式为农作物提供多种养分,改良土壤性质。这种资源利用、种养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循环链条,广大农村山青水绿,农产品瓜甜菜香。

      而近数十年来,由于长期盲目、过量、低效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给生态环境带来双重负面影响:一方面,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不再做成有机肥,其处置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未经处理的部分进入环境,其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占到农业源氮磷排放总量的50%和70%;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但利用率不高,又造成农业化肥面源污染。

      邓立佳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解决化肥滥用对生态环境带来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他建议:

      恢复和发展绿肥。通过免费提供绿肥种子和机耕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样板等方式,积极推广和发展绿肥。特别是在我省冬闲田、作物岔口间隙中低产耕地等地区合理种植绿肥,是缓解我省耕地资源硬约束的重要措施,并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防止水土流失。

      引导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制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推动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利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农业从过分依赖化肥到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还能培肥地力,实现减量增效。

      改进施肥技术。改施酸性肥料为碱性肥料,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分期施肥技术。

      邓立佳特别强调,关键的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就近从事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和从事其他商品肥料生产的企业出台相应的土地供应优惠政策。对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有机肥的法人免征增值税;禁止向肥料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责。

      同时,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提高使用化肥成本。大幅减少化肥使用。

      (来源: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