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须标本兼治

发布时间:2008-08-21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户的调查,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6.2%,涨幅比去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一般而言,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是价值的客观反映。过高或过低的价格变化幅度皆是短时期内的特定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但是仅仅短短一年的时间,农资价格涨幅居然跃升20个百分点,且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至今,分季度农资价格增长始终在两位数以上,必然引起更多关注和深思。 
   农资价格上涨迅猛 
   今年以来,农资价格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点,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柴油等工业产品类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4.96 %,带动农资购买价格上涨17.19个百分点;种子、仔猪和饲料等来自农业内部的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14.51%,带动农资购买价格上涨8.35个百分点。 
   据有关方面调查,安徽、山西两省仅化肥支出每亩增加50元左右。福建省的调查结果显示,每亩早稻成本增长近100元。生猪饲养物质费用每头增加69%。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同比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1080元,同比增长22.1%。农资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高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甚至高于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的人均增幅,这一连串的跳跃数字说明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农民的收入最终受到影响,部分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效力已经被抵消。其实,农民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获利空间被挤压始于早前。国家统计局一季度的报告已经披露,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价格大幅度上涨,且涨幅大大超过粮食、棉花和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  
   农资价格异动原因 
   当前,我国农资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多,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国内方面的影响,也有国际方面的影响;既有生产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经营企业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的推动。国内外上游原材料、动力及燃料价格上涨过快,特别是由于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导致化工产品普遍涨价,造成农资生产企业成本上升,使得农资价格大幅上涨。二是需求的拉动。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大,且2004-2008年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及“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部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刺激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三是流通体制的影响。虽然基本形成了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农资经营的格局,但由于目前流通环节的市场形势日趋复杂,营销网络尚未健全,市场经营秩序难免不规范,无法排除农资经营企业借机哄抬价格现象。 
   农资投入的结构和数量变化对农资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据对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柴油、农药这四种农资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这四种农资的投入变化与农资价格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关联,其中农药费用的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72%,其次是化肥、农用柴油,最小的农用塑料薄膜费用投入关联度也达到61%。这说明不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农资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说明了农药是一定时期农资投入中涨幅最大的,首先应适度平抑稳定农药的价格上涨。 
   原材料、能源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 成为推动农资价格不断上扬的主导力。这也导致农资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的刚性,短期内其价格上涨的态势不会发生大的逆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而且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的普通性带有深厚背景,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国内外市场对农资需求的不断扩张和农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局面将不会有大的改变,农资价格还将呈持续走高的态势。 
   健全稳定农资价格的长效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力度。经国务院批准,今年中央财政在去年276 亿元补贴规模的基础上,新增206 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新增补贴资金后,2008 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到48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加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预计列支的151 亿元粮食直补资金,2008 年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 亿元,全国平均每亩补贴达到41 元。今年是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年 也是发放最早、最快的一年。财政部已于2月20日将今年633亿元直补资金一次全部提前拨付到省、直辖市、自治区 并督促各省尽快将资金拨付到位 春耕前将补贴资金一次性全部直接兑付到农户。这些措施的实施 对稳定农资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积极性,国家应继续接连出台一系列扶持农资生产、促进农资流通、保证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的政策措施,从而抑制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 
   从根本上言,今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应该在创新机制上努力,健全稳定农资价格的长效机制,标本兼治地平抑稳定农资价格方为上策。同时鉴于农民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还很脆弱,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的投入,以农资的使用为突破口,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例如,在大田作物上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加大“沃土工程” 实施力度 鼓励秸秆还田,开发利用有机肥,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进而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样我们的农业才能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家园的梦想才能实现。 
   具体来看,一是对于农资生产经营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扶持农资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建议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鼓励产生品牌企业和行业。目前商务部正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 亿元以上的农资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用现代的流通方式和连锁经营方式把网络建立起来,从最根本上解决农资假货问题。而且在2010年之前重点培育10家有潜力的企业和品牌。农资企业应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二是建立和完善农资商品市场调控体系,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的农资价格和流通环节的监管。三是改革和完善农资储备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农资储备制度,形成平抑农资价格的调控机制,减少因供需矛盾引起的农资价格变动。四是要建立健全农资价格自律制度,实行统一有序竞争,以确保农资价格的相对稳定。五是要定期进行科技讲座,提高农民的科普知识,鼓励农民对农资的科学投入。同时借鉴先进国家农业的生产管理经验。美国农业的发达,缘于他们的农民得到的制度保护和政策要更多,政府有专门的机构帮助农民与农资厂商协商价格,同时给予高额补贴。日本农民组织化程度高,农协掌握了70%的农资销售渠道,因此农资的价格由农协决定。我们也应遵循WTO规则,创新农资补贴方式,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补贴效益最大化。 
   农业稳,则国泰民安;农业兴,则农资产业旺。在农资的生产、流通、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必须得到充分的公平保障,否则任何的损失的承担者都是弱势的农民。 
   总之,坚持市场取向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政策,培育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使农资价格在竞争均衡的市场中形成。避免在人为扭曲农资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市场结构下,一旦价格偏离正常市场均衡价格,就可能导致农资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黑市交易”和“权利寻租”等有悖于市场效率的现象出现。

   (来源:中华商务网)